上海子亮量子共振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从事量子共振技术应用的研究,在总结多年临床的基础上,开发出复合波动仪、量子富氢水杯、量子仓充能集成系统等符合国情和国人的健康产品。其中量子仓充能集成系统于二O一七年六月三十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院士、专家主持的评估鉴定会,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量子科技的广泛应用打开了新空间,该技术应用领域广泛,也为国人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2019年12月5日,上海子亮量子共振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上海交大—子亮量子 医药量子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仅为印尼总统苏加诺就治疗过5次。为此,1965年1月被苏加诺总统授予“伟大公民”二级勋章。曾先后7次获得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奖。1984年获得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得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章。1992年6月8日~16日作为大陆七位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到台湾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1993年12月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1995年10月被香港外科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6年7月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7年9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奖)。还曾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在控制吸烟方面的成绩。
1932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董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第四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上海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现兼任上海市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主任。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持承担了我国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多用途改型研制。开拓我国新一代热力发动机,提高现代化水平。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陶瓷绝热涡轮复合柴油机原理样机,完成了我国第一批增压器陶瓷涡轮转子的设计和试验台建设。在他的主持和组织下,从80年代初起,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他组织、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多次。
翁史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教战线辛勤耕耘五十余年。他在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期间,积极推进高校管理制度综合改革,提出了“宽厚型、复合型、外向型”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调整实施学校综合性学科布局,开辟交大闵行校区并完成一期建设,开创了多层次、多模式的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多方位集资办学”的新路子,为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陈灏珠院士为中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其培养的研究生有七十余人,桃李满天下。陈院士现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曾任全国第七、八、九界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7年,当选为我国内科心血管病领域地以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获第四届上海市医学的最高奖—医学荣誉奖。2007年捐资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助学基金”。陈灏珠院士被誉为我国“心脏病导管介入诊断和治疗”第一人,为心血管病接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10年陈灏珠获上海科技功臣奖。
陈院士理论基础扎实,学识渊博,具有求实创新精神,她领导、主持了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率先将新兴学科及工程技术应用到无创伤医疗领域,走医工结合道路,开展新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该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肾结石体外粉碎机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她深入研究了液体中强脉冲放电而产生的力学效应,揭示其内在规律,应用于人体结石粉碎,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已治疗患者近百万人次,替代进口节约外汇数千万美元。陈亚珠教授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如“防雷配电变压器研究与推广应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液电冲击波体外粉碎肾结石技术”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肾结石粉碎机的推广应用1993年获国家教委成果推广二等奖; “良性前列腺增生热疗仪”199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SCL环氧浇注电力变压器”1996年获上海市优秀产、学、研项目二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 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生命医学学部主任,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院长。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
戴尅戎教授由于其学术成就,在海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特别是近几年,他相继进入多个知名国际学术组织的领导机构,担任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亚洲太平洋人工关节学会会长和知名度极高的国际内固定学会(AO/ASIF)理事。是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和2本国际学术刊物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中文版的编委,香港科学研究资助委员会和香港大学海外科学技术评审委员,并被授予97年香港杰出中国访问学人。2000年他当选为美国骨科学会通信会员,该学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世界各地有通信会员43人,戴教授为该会唯一的中国会员。2002年经法国外交部与卫生部批准,被授予法国地中海大学荣誉博士,是获得该殊荣的唯一亚洲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1931年出生,1964年任肿瘤医院中医中药研究室负责人。1978年任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于教授是该科室的奠基人。1986年任上海医科大学肿瘤教研室主任。1986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中国癌症杂志副编、实用肿瘤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全国肿瘤学期刊研究委员会科学论文特聘审稿人。任中国癌症基金会上海抗癌药物咨询中心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上海市第二届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导师,上海市名中医。曾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曾为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共党员,1913年4月出生,2005年5月在京逝世。主任医师,教授。16岁始师从其父关月波学习中医,27岁独立行医。1950年参加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1979年晋升为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曾任内科主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崇文区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数十个医疗学术组织中任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1922年8月3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1940年生。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994年在院领导和老专家的支持下组建肿瘤科。1995年晋升消化、肿瘤两科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医科大学市一临床医学院肿瘤教研室主任。30多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20余本。此外,还著有大量医学科普书籍、文章和电视片,是著名的医学科普作家。曾被中华医学会和科技协会评选为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作品曾多次获奖。现担任上海市综合性医院肿瘤专题组副组长;《肿瘤》、《抗癌》、《上海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卫组副组长,是全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1957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皮肤性病学专业,1981-1984年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研修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及皮肤毒理学,获理学硕士学位。曾任皮肤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副所长。
现任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麻风防治协会理事、上海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静安区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华皮肤科杂志》副主编,《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医学理论与实践》、《临床医学美容学杂志》、《上海医学》及《上海预防医学》等编委。
王侠生教授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已40年,主要研究领域是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接触性致敏及药物变态反应等。近年来,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有"化妆品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头皮屑病与糠秕孢子菌"等。在临床上,对皮肤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亦具比较丰富的经验。曾获部、市级科技奖的有"稻农皮炎调查和防治研究"、"戏剧油彩皮炎研究"、"桑毛虫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性研究"及"核黄素缺乏病的研究"等。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皮肤科教材、专业参考书及工具书共11部,包括《皮肤病学》、《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实用皮肤病诊疗手册》、《皮肤科手册》、《临床袖珍手册(皮肤科)》、《皮肤科护理学》及《现代皮肤病学》等。其中高等医药院教材《皮肤病学》以其富有教学改革的创新精神获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高级参考书《现代皮肤病学》有250万字,为国内现有的同类书籍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系我国近40年来论述这一学科领域的第一部专著;《皮肤科手册》系目前国内同类书中发行量最大、最畅销的工具书之一。参与编写的著作有《医学百科全书》、《实用内科学》、《临床职业病学》、《环境病理学》及《辞海》等34部。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及博士研究生5名。1991年被评为校优秀教育工作者。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